日期:2015.06.29 来源:《青年报》
版面:焦点03 记者:刘昕璐 周胜洁
【编者按】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创业。
从偏重科技类的项目到如今“互联网+”的项目层出不穷,从理工科学生独占鳌头到文科生巧妙杀出血路,如今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参与人数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创业的大学生多了,创业扶持政策也紧跟形势,服务青年。而近期推出的“休学创业”政策,更是引发了各方关注……
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来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新趋势。
【现状】
创业·学子
超四成“90后”创业只因爱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角已经吹响,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颁布,亦大大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实名社交网站人人网大学生用户研究中心日前发起了一项“2015年大学生创业态度调查”,共有3872名全国各地的“90后”大学生参与,其中男生2138人,女生1734人。
结果显示,56.3%的“90后”表示愿意在大学上学期间进行创业尝试。据分析,国内的创业风潮,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众多创业造富故事的影响,以及外部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倾斜所致。
通过这项调查发现,有超过四成的“90后”大学生称创业是因为自己喜欢创新、尝试新东西和新事物;6.7%的“90后”表示创业是为积累实践经验,即使创业失败,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另有1.2%的大学生坦言会因为创业很时髦、追着风潮去尝试创业。
上海交通大学在个别院系也做过较为全面的调查,比如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的创业意愿调研数据为9.5%,其中大一学生由于正处在生涯规划初阶段,因此热情较高,更多学生表示愿意多种尝试,也会将创业纳入考虑,最终确定自己发展方向。
除了创业态度的彰显,现实中,早有相当一批大学生正用行动表明自己。来自市教委的消息,与往年相比,今年上海选择自主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有300多名应届毕业生明确表示要进行全职创业登记。
创业·政策
申请项目爆棚 评审频次加速
“从今年3月起,我们基金会市会申请天使基金创业项目进行的集中评审已于从原先的每月1次,增加到如今每月2次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传播外联部相关负责人最近对青年报记者说道。这家成立于2006年8月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是全国首家从事推动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的非营利性公募基金会。
据了解,2012年,创业基金会共受理创业项目申请424项,资助创业企业100家,全年资助额1311万元。今年仅前5月,创业基金会及各分会就共接受318个项目申请,资助项目78个。截至2015年5月31日,创业基金会各分会历年累计共接受申请项目4456项,各分会累计申请项目3795项,已资助项目1128项,累计资助金额约2.10亿元。
由于创业项目申请数量的增加,从今年3月起,创业基金会市会申请天使基金创业项目进行的集中评审已于从原先的每月1次,增加到如今每月2次,大大缩短项目申请周期,为高校本科四年级以上在读学生以及毕业五年创业者提供坚实的后盾。
创业·活动
搭建平台 化创业梦想为实践
另据了解,一系列接地气的创业活动将紧锣密鼓推出,助推大学生创业。日前,由市教委会学生处发起的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联合会宣告成立,这是委托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下属上海创业力传播中心运营的大学生创业公益组织。
成立不久的大创会正致力于搭建一个上海大学生创业者及准创业者互相沟通交流并促进合作的平台,帮助大学生把创业梦想转变为创业实践。
目前,大创会今年已经及将要开展的重点创业活动包括选拔和培育优秀创业项目的2015全球创业周高校创业孵化行动(上海地区活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大学生创业论坛”等。
[变迁]
关键词1:“互联网+”
相比以前传统的创业,如今开网店、经营自媒体或公众号,成为不错的选择。一些“90后”还会三五人组成小团队去运作一个大号,吸引很多兴趣粉丝后,再进行商品融入广告等商业化尝试。
对于大学生最倾向创业的领域,人人网的调查显示,35.7%的“90后”希望是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30.1%的大学生倾向在餐饮行业创业;10.2%的大学生对教育培训领域有创业倾向,另有部分大学生对于服装行业、环保器材、环境评价方面、美容行业等有兴趣;另有3.5%的大学生会通过售卖小商品创业。
“互联网+”创业无疑是现在创业者最青睐的领域。调查发现,相比以前传统的创业,如今开网店、经营自媒体或公众号,成为不错的选择。一些“90后”还会三五人组成小团队去运作一个大号,吸引很多兴趣粉丝后,再进行商品融入广告等商业化尝试。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传播外联部相关负责人也从项目类别、申请人次中明显感受到了大学生创业活动正在悄然发生巨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项目近年来风生水起,前来评审会上过堂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就如复旦新闻系毕业的学生许可的新媒体领域创业项目“清单”不仅在此顺利拿到天使基金资助,后来还在路演现场当即拿到了百万级A轮融资。
“拿到天使基金资助仅1月后又拿到风投,这在过去鲜有先例。看来是这个环境的整体氛围和政策导向,让创业的门槛降低,也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尝试,哪怕是文科生也能有创新创业的机会。”该负责人感慨道。
作为一位文科生,华师大2015届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姜宁就是一位创业者。2014年初,他带领团队开始创业,先后推出社交软件“几度”和“simplr”。产品注重超本地化的校园社交发展,它的全部用户都是拥有单一属性的学校学生,该产品目前已经在上海市多所高校开通。“目前团队发展势头不错,去年还拿到了一大笔天使投资。”姜宁说道。
关键词2:情怀
“在我眼中,大学生创业这些年也的确在发生变化。创业学生往往都有一种情怀,这种情怀表现在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体现自己的一种理念,比如改变业态或者是倡导一种生活方式等。”
同样,来自市教委的调查也表明,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来看,不少大学生更热衷于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创业不再仅仅是毕业生解决生存的渠道,更成为他们追求人生价值的舞台。
“在我眼中,大学生创业这些年也的确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创业、轻资产创业的特点比较明显。其次是创业学生往往都有一种情怀,这种情怀表现在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体现自己的一种理念,比如改变业态或者是倡导一种生活方式等。”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院长助理姜伟说道。
这种变化在全国各地投身“创业大军”的大学生身上都有体现。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呼涛,目前正带领一干“90后”在校生赶进度,这个月底,他们将推出一款足球爱好者的社交APP——“寻球”。
打造足球社交平台源于呼涛的“足球情结”。从初中开始爱上踢球,到大学成为清华校队的一员,呼涛一直活跃于中场,足球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但他也渐渐发现,参与一些学校联赛,查询小组成绩没有渠道,到一个新城市,想要找球场、找对手踢球,根本没有信息入口,“如今我们是信息时代,但在业余足球领域我们就像活在‘农耕时代’,联系场地、找对手还要通过熟人。”
呼涛想要打造一个在线“足球社区”正是想改变业余足球爱好者难找场地、对手的现状,把“网上寻球友”的理念带给更多人。目前架构全部成形,不但有一站式联赛管理系统,还能在线完成比赛报名、安排赛程。此外针对个人用户还设有“足球圈”,用户可以时时发布照片、消息,同时还能在“发现”一栏里找寻周边足球场地。
“创业并不是迫不得已的生存选择,而是为有意义的事而努力。”呼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