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金来
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项目创始人
上海门金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闵行基金资助项目
“你是什么垃圾?”,2019年,上海阿姨在垃圾箱前的一句灵魂拷问,拉开上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序幕。
自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施行,一时间风起云涌,无数创业者跻身环卫行业新赛道。
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早在2016年就已涉猎环卫领域的门金来,历经两轮创业,积淀了丰厚的经验。优渥的讯息、应时而兴的项目成为他创业的沃土。
三年耕耘,他带领团队让垃圾分类智能解决方案设想成真,涉足的城市从南到北、已投入使用的智能设备从1到千,门金来团队让垃圾分类“智能门”走入各大社区。
“在旁人看来,环卫行业可能是处于低端状态,其实真正了解后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个好生意。别的行业需担心市场和业绩,然而环卫行业不同,只要有人就会有垃圾,所以永远是个‘朝阳行业’。”门金来坚定相信自己的选择,“但是环卫行业目前在市场看来确实比较低端,所以我也是希望用所学的知识来给这个行业注入智能化基因。”
01
环保行业一直就是“朝阳行业”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期间,门金来学习的是车辆工程相关专业,上学时,他便对物联网、自动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跟随研究环卫设备车的导师学习,在与环卫企业的来往中,深化了他对环卫行业的认知。
在我国,环卫行业的互联网化起步较晚,2012年之后才逐渐出现智慧环卫、数字环卫等形态,正因如此,这里才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深耕细作。门金来希望能用所学知识与技术,给环卫行业增加技术特色。
门金来及其合伙人
2016年,门金来离开导师的公司开始创业。新手上路,他选择从环卫车辆油耗管理做起,这一方面与他研究生期间所学习的专业有千丝万缕联系,同时也成为他踏入环保行业的一次机遇。帮助环卫单位节能降耗、节省成本是那个阶段最主要的工作。
然而长期以来,环卫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节省成本对于客户来说并非必需,因而吸引客户便成了棘手的难题。第一次创业,在困境中无疾而终。
但是门金来仍然坚定的认为,环卫行业未来无限广阔。很快,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次,他剑指智慧环卫,计划运营一个容纳人员、设备、路线、材料等多方面的平台,让环卫也能够实现“一网通管、一网通办”。然而,项目合伙人提出,希望通过不断的融资,以帮助企业发展。然而环卫行业的特点是项目周期性长,门金来认为这种特点是不能依靠快速融资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需求。
观念分歧,或是一方妥协,或是分道扬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两次失败的寻找合伙人经历,反而让门金来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环卫行业的决心,也让他遇见与他优势互补的“良人”。在了解了对方同处环卫行业且有相关实践经验后,门金来带着自己的初创公司正式开启了“智慧环保”行业的大门,并且这一次他将创业范围更加精准的圈定为“专注垃圾分类智能解决方案”。
2018年6月,上海首个绿色账户一体式智能垃圾厢房在闵行区某小区投入启用。
相关媒体报道
8个月后的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上海,是我国较早进行环卫行业改革的城市,早在2004年就在全市推行了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而门金来,正是抓准了大城市改革创新先锋地的机遇,坚定走上创业之路。
02
立足社区,率先研发“智慧门”
据开弦资本数据调查显示,目前环卫行业市场化程度预计不足六成,城镇化率刚达60%,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环卫90%以上市场化率,我国环卫服务行业依然有巨大的市场化空间。
技术,是核心。
创业初期,门金来团队研发并牢牢将控制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小微企业,无法全面承担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他们便采取三方合作方式,将自主研制的“垃圾房智能门”组装、调试完成后,直接配送到客户所在地。
这款基础的智能门只要装入既有的垃圾房,居民通过刷卡或扫码,打开门上的投口,即能投放垃圾。
很快,门金来带领团队在闵行区梅陇社区设置了上海市第一个智能门,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普陀、宝山等其他区开拓试点小区投放智能门,这一创举吸引了政府关注。阶段性的成功也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为止,门金来公司已在上海各区共投放设备两千余台。
“智能门”进社区(创业者供图)
能够顺利地进入社区,当然与政府支持和第三方合作功不可没。
作为小微初创企业,与第三方合作是高效发展的选择。“我们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而合作方具备更加成熟的制造设备的能力。”门金来也强调,设备能够进社区肯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有的老旧小区就是在政府支持下购买设备,实现智能垃圾分类。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导下,公共服务项目的市场化趋势愈发明朗,政府职能由“管服并存”转向“以管为主,即政府购买服务,服务由专业第三方企业来提供。门金来正是抓住市场化改革机遇,在环卫行业上深耕细作。
“市场化第三方机构可以解决政府传统环卫的一系列痛点,例如:环卫作业效率较低成本偏高、部分老旧设备和人员无法处理的历史包袱等,我们认为未来环卫进一步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03
破解“落地难”,机遇与挑战并行
勇夺“第一”当然是对门金来实力的肯定,但同时也意味着,跻身“环卫行业”创业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平静的海面之下是暗潮涌动。
“现在创业了,最担心的是企业能不能生存下来。只要是我们能做,或者我们能想办法做的,我们都会去尝试”。
最开始的挑战来自使用的居民。对许多人来说,垃圾分类本就较为麻烦,而有了“智慧门”之后,不仅需要到不同地方扔垃圾,打开投口还要刷卡或是扫码,连投放垃圾的时间也有限制,一系列的动作都额外加重了居民负担。
于是,在和社区沟通后,他们同意在部分小区额外设置了务实投放点,24小时都可以投放垃圾;除此之外,上海市政府推行的“绿色账户”中也融入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当居民投放垃圾时,刷卡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用来兑换相关生活用品,这一激励方式对于许多中老年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创业者供图)
“设备投放后,门金来发现居民刷卡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一旦设备出了问题,社区居民甚至会直接打12345投诉‘我积不了分了,你一定要来解决’。”
但对于企业来说,真正的困难在于较长的周期和有限的前端空间。据透露,从接触到项目需求开始到全部落地施行,通常要经历几个月时间。其中有企业、街道、社区等各方沟通问题,也有遇到相关手续需要办理的流程问题。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对门金来公司造成不小冲击。“许多第三方的项目和订单搁置或者延后”,这足以揭示出长周期的致命之处,所获收益也仅“大体可以维持公司的运营”。
这次冲击也让垃圾分类业务的前端发展空间狭小的弊端暴露无遗。
从2018年上海推行绿色账户开始,居民已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也意味着仅停留于“垃圾分类”方向,必然会遇到瓶颈。上海如此,其他城市也会如此。
“所以我们现在在想办法转型。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后不再需要第三方约束,我们目前做的工作也都是多此一举了。”
转型,是门金来时刻在思考的问题。
04
“环保事业”道阻且长
2020年开始,门金来就已经开始规划公司未来转型之路。
就智能垃圾箱来看,他学习快递箱上的“智慧屏”投放模式,已计划在社区垃圾智能门上安装“智慧屏”,24h不断播放广告等内容,挖掘社区资源的社会价值,开展社区售卖等活动,寻求市场化效益最大化。
上海“最严垃圾制度”已实施2年,垃圾处理前端已趋于模式化,因此门金来早已开始着手准备后端处置的投入工作。过往垃圾分完类后,无非填埋、焚烧两种归宿,而推行垃圾分类之后,大量湿垃圾的处置便迫在眉睫湿垃圾来源组成复杂,目前的处置技术仍有瓶颈,概念化的设想也鲜有落地,行业内亟需成熟的处理方式,这也为创业企业提供了巨大机遇。
门金来想要抓住这个机会,他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未来发展计划,他也坚信环卫行业还有千亿蓝海等待挖掘。
通过调研,门金来已经发现智能屏在未来会普遍存在,目前已知的是嵌入公交车站、电动车充电站等场景,那么未来出现在“垃圾场”也不足为奇。
回首创业的初衷,门金来想起当年那个背负梦想的自己。“我觉得这个行业比较好,在公司里有很多想法,不一定实现的了。我想做自己想做的。”
三番创业,门金来在环卫领域不断实践他丰富的想法。那个一门心思扎进环卫的青年,历经磨难和抉择,而今终于有实力、有底气,坚定地计划自己的愿望,规划着“做自己想做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