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姜晓玉
上海遇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EFG华东师范大学基金资助项目
姜晓玉,“遇农”项目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2017年,姜晓玉开始在大学校园内推广家乡农产品,同时利用新媒体营销的方式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为家乡代言”的过程中。项目起始至今,“遇农”团队先后参与了家乡多种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利用原创品牌故事和文创设计的方式实现了农产品的利润翻倍,并成为当地的“陇县五宝”代言人和宝鸡市直播带货达人。
01
返乡创业,在寻找初心中发现商机
姜晓玉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的一个乡村,她从小就向往大山之外的城市,大学她如愿以偿,来到了和童年生长环境完全不同的南方城市。在艰辛求学的路上,她最放不下的是曾经哺育她长大的家乡。
在毕业前夕,姜晓玉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是不忘初心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还是继续留在上海打拼,以完成自己的自媒体创业梦。为了寻找答案,她选择暂停事业,回到家乡整理思路。
三个月的乡村生活中,她重新体会田园生活,并发挥所长,用自己擅长的文字记录乡村风貌。姜晓玉的乡村生活手记意外引发了众多好友的关注,在这个不断记录的过程中,她也寻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发挥自媒体营销的优势,为家乡的农产品做品牌宣传,将这片田园的美好时光和绿色优质有机农产品传播的更广更远。“我们不想让更多人对农业生活的了解,只能通过有限的想象和文学的再现,我们想要成为城市与农业生活的链接者。”
▲姜晓玉跟随驻村干部走访当地农田进行调研
02
联结高校与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创业初期,姜晓玉利用在大学时期建立的新媒体工作室团队,为家乡的农产品重新定位、设计包装、拍摄产品图和原产地宣传片,并带着焕然一新的蜂蜜回到校园,让更多人了解这款来自家乡的产品。为了使项目更好的延续,姜晓玉想让更多有志于乡村建设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她开始在自己的母校中挖掘人才。随着项目的逐渐推进,姜晓玉的遇农团队也逐渐发展完善了起来。
“当时有一个姑娘,在她大二的时候就加入了团队,一直做到现在,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新的校园合伙人。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的校园团队越发成熟,成为了项目后续发展的坚实力量。”姜晓玉的项目也带动了学校志愿者的招募,通过志愿活动的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对乡村特产的文案写作、平面设计、线上线下推广宣传带货等实践中,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大学生对于乡村公益的认知。
“每当我问起志愿者们,为什么会参加遇农项目。她们都会和我探讨对于乡村公益的畅想和情怀,无一例外,她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和我们一起加入到乡村建设队伍中来。这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十分感动。”随着校内外越来越多不同身份的志愿者加入团队,姜晓玉在感慨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遇农将不再只是自己的一个小情怀,更是承载大家梦想的一个平台。
▲遇农团队志愿者们在开学季进行校园消费扶贫的线下推广
在创业中姜晓玉还遇到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毕业的汤翼老师。他们结识于紫江公益大赛,起初导师只是深感学生创业的不易,随着后期对遇农项目了解的深入,他更加肯定了项目在商业和公益方面的双重价值,开始一路陪伴着遇农团队的成长。“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在为了我的家乡追梦。现在,我和我的团队,和这些志愿者,和我的导师有了共同的情怀,有了我们一群人在追的同一个乡村振兴的梦。”
03
人文赋能,数字化时代的借势而行
2020年恰逢疫情风波和短视频的兴起,姜晓玉受邀参与到当地的“农民丰收节”宣传活动中,通过短视频预热、直播当地的农民丰收节,并获得了宝鸡市乡村振兴等媒体平台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很多的当地的合作社知道了我们在做短视频平台,我们借此机会精准对接到了非常多的目标客户。”
▲姜晓玉参与当地农民丰收节直播
“遇农”的运营模式主要以姜晓玉擅长的自媒体营销和品牌打造为主。针对家乡的农产品进行实地调研和溯源,在确保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与合作社签订签订协议,帮客户完成品牌打造,并在线上渠道营销和推广。
“农产品其实没有太大的创新空间。农产品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信任,最关键的点在于产品的品质。”姜晓玉认为,农产品数字化创新的核心,就是产品溯源链与产品的质量检测。同时,她们也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建立合作,利用中文系的写作特长,通过人文赋能的方式,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深挖农产品背后的故事,撰写原创农产品品牌文案,并紧跟当下市场需求,更新产品包装,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让更多人能买到颜值和品质并重的农产品。
▲姜晓玉与当地辣椒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交流
17年——20年期间,姜晓玉多次奔波于陕沪两地,在保障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促进农产品在江浙沪等一二线城市的销售。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她的努力也获得当地政府的认可,并与当地融媒体合作拍摄了“我为家乡代言”的系列短片。“在拍摄的过程中我通过电视台了解到我们当地媒体的一些现状,也对“遇农”项目的社会责任有了新的了解,未来我会继续通过新媒体这个方式去拓展家乡特产的销量。”姜晓玉立志于把家乡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姜晓玉为当地果蔬采摘园拍摄宣传短片
了解到农村电商对于农产品营销知识的匮乏后,姜晓玉带领大学生团队不断产出农产品营销知识相关的课程,为全国各地的农村电商、当地村官及有意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案例支持,这些课程受到多个线上平台的转载及三农“双效期刊”《中国合作经济》等纸媒杂志的刊载。同时,遇农的原创文章和创业案例分别得到《大学生》杂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扶贫路上的三个“青年人”》刊载,并将作为上海市女性创业案例再次出版。
04
文科与商科碰撞,边创业边学习
“遇农”的盛况并没能维持太久,因为资金的缺失和疫情的影响,姜晓玉渐渐对带动“遇农”这个创业项目感到无力。但是她没有轻易放弃,而是选择去不断提升自己,进而利用专业知识优化团队,然后以更好的状态继续实现她的情怀和梦想。
▲姜晓玉与校园合伙人参加创业大赛
19年到21年,姜晓玉带领团队多次参与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在多个比赛中斩获奖项。“在这些创业大赛中,我们能够得到专家们的建议和指导,这些其实对我们的项目的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姜晓玉参加了2021年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创星孵化营,并多次参加EFG创业训练营和上海海蕴女性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的紫玉兰女性创业课程,她提到:参与线下活动可以看到很多同类型的项目,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更好的和同类型或者说跨行业的创业者进行交流。除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的商科创业课程外,姜晓玉也常在各类活动交流过程将自身的农产品创业项目和其他行业进行跨行业的碰撞。
▲姜晓玉(一排右一)
参与这样的活动能让她对创业这条路更加坚定和自信,姜晓玉由衷感叹:“当我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的创业知识,觉得我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创业者的时候,我也会坚信我的项目会做的更好。”正是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她逐渐的挖掘出自己项目的优点,开始带着新思路重启项目。
“我的客户至少有80%都是女性,我非常享受女性团体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当我们坐在一起,我们会从细节关心和关注彼此,也会愿意无条件陪伴和支持彼此的成长,这是在当下的创业大环境中感受不到的。”姜晓玉的创业初始团队也是在一群又一群女大学生的支持中不断完善,正是因为有了创业姐妹的鼓励和支持,她才能更加客观的看待遇农这个项目,并带领她的团队为乡村振兴增添一份女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