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雏鹰计划阶段性政策调整的通知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要求,很多企业由于延迟复工等原因无法开展正常业务,为帮助企业共克时艰,基金会责无旁贷,创业基金会已制定了阶段性调整 “天使基金”申请对象的措施和两项惠及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措施:


1、“雏鹰计划”资助期内的创业者还款延迟两个月,且不记录个人征信逾期。

2、“雏鹰计划”新资助者首期还款日顺延3个月。

3、已入驻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五号楼的“天使基金”资助企业予以免除2020年2月和3月服务费。

4、向具备创业基础的“天使基金”申请对象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跟踪辅导等创业服务。

5、"天使基金”申请对象条件中“企业需注册在上海,注册时间不超过三年”放宽为“企业需注册在上海,注册时间不超过五年”。其余申请条件不变。


上述阶段性政策有效期到2020年12月31日。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2020年3月19日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关于天使基金申请的声明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代理创业者申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简称“天使基金”)、保证通过率并收取代理费的相关信息。在此,我们严正声明:天使基金是扶持大学生青年创新创业的公益基金,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以下简称“创业基金会”)及其23个高校及本市行政区天使基金受理点(名单及联系方式详见创业基金会官网:http://www.stefg.org/Angel/apply.aspx)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代理机构从事天使基金申请的代理活动,亦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代理机构就上述代理活动收取任何费用,任何第三方代理机构所作的承诺或保证与创业基金会及其基金无关,相应的责任概由第三方代理机构自行承担。同时,创业基金会及受理基金亦拒绝任何机构和个人代理创业者申请天使基金,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推荐或代理创业者申请天使基金为由获取相关利益,包括但不限于天使基金申请服务费、获资助创业项目股权、期权等。


创业基金会及其各受理基金在天使基金的申请受理过程中,不会向创业者收取任何费用;同时,创业基金会亦禁止任何创业者或创业企业委托第三方代理机构代理申请天使基金的行为,一经发现,将立即撤销对该创业者或创业企业的资助并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为了保障创业者合法权益,申请人应主动拒绝与任何第三方代理机构进行合作,并拒绝支付与代理申请天使基金相关的任何费用,确保申请人及创业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创业者如需申请天使基金,可直接登录创业基金会官方网站 “天使基金”页面(http://www.stefg.org/AngelFund/Default.aspx)、官方微信(efgfoundation)、官方微博(@创业基金会)了解详细情况并在线提交申请;也可登录创业基金会官网“如何申请”页面(http://www.stefg.org/Angel/apply.aspx)查询EFG及各受理基金联系方式,进行电话咨询。各受理基金详细信息可查阅创业基金会官网“我们是谁-基金简介”页面(http://www.stefg.org/about/branch.aspx)。


如创业者需要进一步咨询申请事项或发现有任何机构和个人发布代理申请信息,请联系创业基金会,共同维护天使基金公益产品的声誉。对于第三方代理机构以代理申请方式损害创业基金会名誉、侵害创业基金会合法权益的行为,创业基金会将保留向该等第三方代理机构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创业基金会官网:www.stefg.org

联系电话:021-5523 8582(沈老师)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2021年8月2日

创业故事

AR赋能建筑,用科技打造城市未来


周三
扒早期

“以见科技”CEO罗锋

以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复旦大学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以见科技是一家研究与开发增强现实(AR)等崭新技术与产品,并将其应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BIM)的科技公司,其产品“一见AR建筑平台”主要在建筑、工程和施工(AEC)行业使用,助力建筑产业升级,提高设计决策效率、降低施工运维成本。

 

此次疫情中火神山医院的建造模式就是利用到的虚拟现实(VR)+视频直播技术,与以见科技的AR+BIM远程施工指导系统不谋而合。


 

01

洞察建筑行业本质

创新AR+BIM+IoT模式

 

罗锋在创办以见科技之前做的是建筑设计师,他在2012年从杭州来到上海直接工作,在几年的工作中他发现了行业内诸多问题,比如现场验收不流畅、产品质量有瑕疵、理想设计与实际实施的差异……

 

他很快发现了问题的核心,这也是建筑行业内一直存在的问题,信息传递的缺失与误读——建筑设计师设计图纸时是三维的效果,但是给到施工现场却是二维的平面图纸,即便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理解能力极强,也会出现信息传递的缺失与误读,导致施工现场的错误,增加无意义的消耗与成本。

 

罗锋反思着:“如何才能把设计时的三维信息直接传递给施工现场?”

 

这就是罗锋创办以见科技的初衷。这才有了以见科技融合 增强现实(AR)+ 建筑全生命周期(BIM)+ 物联网(IoT)的创新模式。

“一见AR建筑平台”利用了增强现实的技术,帮助建筑行业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环节,利用其三维模型去指导现场的施工决策,竣工验收以后运维的整体服务,是一种可视化的服务内容。

 

其本质上是地产建设过程中一个标准化内容。把信息化融合在里面,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错误,降低施工成本,严格控制施工时效,避免一些公司延误带来的很多成本损失。

 

在罗锋的眼里,建筑并不仅仅是二维图纸上的线条,而是动态的三维影像,建筑是从前期建造到后期运营的有机生命体。


 

02

行业中的概念先行者

创新之路并不好走

 

2016年前后,AR概念的兴起被罗锋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可能是将建筑和3D结合起来的突破点。而IoT概念的融入更是为了之后垂直领域的发展,它更强调建筑全生命周期和连贯的价值,把时间线和渐进性融入了整个建筑产品,与AR相辅相成,是另一大创新突破。

 

AR本身是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赛道,它更像是一个技术基础,提供了产品新的可视与信息交互方式。以见选择了建筑这个垂直的领域,是以此为载体拓展了AR的应用场景。”罗锋就AR技术给出自己独到的理解。

 

概念先行,罗锋的想法在当时的建筑行业中是非常超前的,甚至现在,行业中做AR+BIM的公司也屈指可数。以见科技从起步之初就将视野放得很远。

想法的超前,代表着创业之路会更加难走。罗锋说到现在的建筑信息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传统的,工人们和老一辈的建筑设计师习惯用2D的图纸,AR+BIM的引入是颠覆式的,需要长时间的市场教育。

 

“必须承认,短期之内AR+BIM的应用很难在建筑行业内完全覆盖。”现在能做的,现在不断积累种子客户,将标杆客户建立起来,让口碑和理念慢慢传递到行业的角角落落。

 

等建筑市场的大环境对此有了普遍的理解与认可度后,那才是AR+BIM技术真正大放异彩的时刻。

 

03

投融机构入场控股

首家公司被收购

 

其实以见科技并非罗锋的首次创业,在以见科技之前,他也有过一次创业经历。

 

当时正值投资热潮,AR+建筑的发展方向一下子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注意,最后罗锋的团队选择了一家拥有一线资源的战略投资机构。但没过多久,在未来发展规划上有了些分歧,团队期望往精专的技术上深入,投资人希望跨行业扩大经营。

 

这也是前两年投资热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创业者与投资者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上观点的分裂,罗锋也遇到了。

 

经过第一次的创业,罗锋不断的对之前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复盘,“面对资本,创业者需要谨慎。资本的背后,投资人究竟是什么想法?投资理念和愿景是什么样的?是否和自己的理念想匹配?这些问题都需要创业者认真思考。尤其是像建筑行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更需要选择一些长青的基金,将短期压力放缓。”

除了公司发展观念上的分歧,团队的管理也让当时的罗锋头疼不已,初创团队是小而精的团队,但资本进入后公司开始扩张,人员开始扩充。这时候创业者如果没有大型团队的经验,就会伴随而来一定的风险

 

但第一次创业经历给了他最深刻的感悟,是在研发产品的商业落地上。“一开始的创业都偏学院派,过于理想的心态导致没有花精力去进行市场对接,等到了问题落地后显现,就来不及了。”

 

后来,经过双方的协商,投资方对公司进行了全资收购,一方面满足资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努力一个交代。

 

首家创业公司被收购,罗锋也赚取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在他看来,第一次创业的结局是相对比较温和的,第一次创业的经验,也为罗锋带来了更多的创业理解与养分,而这些养分最终都注入了现在的以见科技。



 

04

以见科技“铁三角”组成

二次创业,不走老路

 

谈及以见科技团队的成立,罗锋坦言和另一位创始人蒋童的认识完全是缘分。两个人同样是浙江大学毕业的校友,但因为年龄的跨度与专业的不同,两人在学校中并不相识,不过命运安排他们在毕业后同一家公司相遇,当时其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建筑、自动化都有紧密的联系。两个人从最初的工作合作开始,在知识起点与行业发展的认知上就有了共识。

 

2016年,创业概念成型,时机成熟。罗锋与蒋童,产品与技术,两个顶梁柱撑起了初创团队的核心力量。

 

唯一缺失的,就是打开市场的那个人。

 

2019年10月,第三位合伙人周瑞佳以商务负责人的身份正式加入,以见科技“铁三角”终于形成。第三位合伙人也是在工作的时候认识的,业务上的交流让他们能够深入地了解互相的看法,他的全情投入一下子加快了公司的营销进度,市场推广这块的发展势头非常不错。

 

团队中人员结构已经成熟,产品主攻对点市场需求,开发研发则不断引入新的科技与视野,交付与商务则不断扩展市场销售、价值传递、后续服务的领域。

 

05

分享给其他创业者:

理性看待融资

要有不断学习探索的能力

 

这两年资本头部集中的趋势很明显,创业公司除了要面对生存问题,融资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选择。

 

谈及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盛传的“最惨创业者”事件,罗锋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不认为投融机构会故意‘坑’创业者,相反创业者不该因为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而忽略合同上签署的一些风险条款,从而让自己与公司进入到一个不利的状态。毕竟投融机构进场后,公司就是半公众的公司了,创业者应该更多的替公司和同事整体利益去做一个考量。”犀利的评价的背后有着真实的经验背书。

 

罗锋觉得如何理解投资人的诉求,如何把握企业的发展节奏,适当地进行调整,这是每一个创业者在融资之前必须做好的觉悟。当然,创业者基本的法律知识储备是必须的。

 

回想自己两次创业的经历,从现金流,到团队管理,再到交付服务,问题出现得永远比想象的要快。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每个时期都有最难的点,好不容易解决了,喘气抬头才发现面前又有一座高山。

 

“我是个比较乐观的创业者,不过我也相信大数据说的,创业是大概率失败事件。”创业过程中一直会面临新的困难,像是产品无法对接市场、团队管理、市场开拓、新冠疫情等等,创业者一定要有快速调整心态的能力,以及不断学习的心态。不要盲目的乐观,这会让自己和公司陷入预想不到的困境。